早在2012年3月1日,国内首个车内空气质量标准——《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》实施,《指南》明确规定了空气中有关苯、甲醛等8种常见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限值。当初曾有业内人士乐观预计,《指南》填补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的空白,使得车内空气检测有标可依,会促进厂商关注车内空气质量,大大提高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。
然而事与愿违,虽然空气检测有标可依,但因该《指南》并非强制标准,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,不具有法律效应,因此实施一年来收效甚微。例如,2012年9月,在《指南》开始实施6个月后,300名车主集体投诉某品牌汽车甲醛超标4倍,最后也没了音讯。同样是在去年9月,一份“健康汽车检测报告”显示,11款主流车型可能存在致癌风险,最后也成为烂尾新闻。
今年6月1日,《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》开始实施了。《规范》包含近百条款,内容涉及二手车鉴定评估机构条件和要求、鉴定评估程序、作业流程、受理鉴定评估、查验可交易车辆、签订委托书以及判别事故车、鉴定车辆技术状况、评估车辆价值等,将为二手车交易提供更多保障,能够使消费者减少买到“事故车”的几率。
而实际上,不少二手车业内人士认为,该国标虽然出台,但只是作为参考标准,缺乏强制执行力。因此,要真正实现人们所期望的那种透明公正交易,并不容易。因此,这又被认为是“看上去很美”的政策。
笔者仔细研究《规范》条款发现,该规范里面包括100多项鉴定指标,鉴定费用由谁来承担,其并没有明确,如此一来,鉴定费用只能由消费者买单,而作为消费者,也未必肯接受。而且,该规范只是说由第三方的评估机构来出具鉴定报告,但这第三方由谁来监管也没有明文规定。一旦缺乏监管,评估机构与二手车经销商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,消费者照样吃哑巴亏。
笔者看来,我国汽车行业发展中出台的不少“标准”,都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,而非强制实施,往往消费者如果有需要投诉维权的话,它又不能作为维权索赔的依据。真正想要更加规范一个行业,如果一些标准都得不到法律监管,出台了政策仍是悲哀,务必要动真格,才能让执行改善走上法治的轨道,提高整个汽车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规范化时代。
上一篇:世界杯营销,车企玩的是运气
下一篇:没有了